第四百三十八章 流年_津门风云
笔趣阁 > 津门风云 > 第四百三十八章 流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百三十八章 流年

  树叶绿了又黄,黄而复绿,时间的车轮缓慢转过,碾过红尘俗世,惊碎浮生清梦。

  国府控制的报纸以及电台充斥着好消息,努力让百姓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经济情况良好外交工作空前顺利军队威武雄壮战无不胜的国家。党国军队一个大捷接着一个大捷,江西红色政权首脑已经被击毙十余次未来还将继续被击毙,党国统治固若金汤……天下乃是太平盛世锦绣河山,百姓安居乐业如同天堂。

  只不过播音员那标准的国语,报纸上出色的数据都无法给百姓空空如也的米缸内变出粮食。生意越来越难做,辛勤奔波的劳动者越发不能糊口。

  失业的工人、破产的农民越来越多,绝望的农民涌入城市却发现这里也没有生机可寻,只能沦为乞丐。马路边的“倒卧”随处可见,有的人走着走着变倒下去再也起不来,尤以老人、儿童为多。

  工厂倒闭、出售、商铺关门的消息接连传来,法币的成功发行并未能挽救民国经济。日货肆无忌惮地冲击着中国市场,如同他们的军队一般蛮横无理,偏又让人无可奈何。

  于战事上看,江西太远日本太近,红色武装的命运大家顾不上关心,平、津乃至华北的局势才真正牵动百姓心灵。

  虽然胡、白事件并未导致中日两国直接开战,请愿团也被一群义民打得抱头鼠窜,可是最终的交涉结果并不如人意。何应钦主持对日谈判,其结果为:平、津一带被划为非军事区,原驻扎于此的东北军连同南京政府派驻平、津机构悉数撤离。所有党务宣传停止,一切抗日活动都被定为非法,百姓不得组建抗日团体、抵制日货等等,凡有种种不利中日邦交行为,一经发现必要取缔、逮捕。

  河北的军政大权改由出身西北军后投入东北军门墙的宋哲元管辖,天津进入了西北军主政时代。

  从表面上看,宋哲元也是中国人,天津依旧是中国人的天下,与当初于学忠时代并无不同,但是总有些明白人能看出其中的不寻常。那群无名好汉的棍棒只打散了华北自治请愿团,并未能打散日本人的野心也没能给南京政府勇气。

  秦土协定、何梅协定,这些协定的内容虽然百姓不能尽知,但想来总不离马关、辛丑范畴。现如今的平、津名义上名义是中国领土,从实际情况看距离自治也不过是半步之遥。

  日本人的行动肆无忌惮,可以在华界横冲直撞,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反倒要处处小心谨小慎微,这到底是中国人的地方还是日本人的天下?

  作为天津本土工业支柱的纺织业,逐渐被日本人侵夺取代。原本中国人开办的纱厂大半变成了日资企业,只剩少数几家华人纱厂勉强维持。就连宁家的华胜纺织厂也未能抵挡住压力,被迫卖给日本的株式会社,宁氏在津的地产也十不存一。宁家作为本地龙头位置的名门大户,它的衰落引起了本地商贾警醒,自发组织起来与日方颉颃。

  纱厂争端从商业竞争渐渐变成了民族意气之争,背后多了许多民族利益考量。商人们约定互相购买股份组建铁索连环船,不让日本人收购。出卖纱厂给日本人往往被视为背叛或是投降。

  宁家作为本地商业领头人出卖纱厂本来也是一桩大事,但是本地人并未因此对宁家人进行攻讦,相反称颂宁家人为本地万家生佛,其中原因还是出在年初时分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上。

  随着白银贸易越演越烈,海量白银流往美国,本地市场银根不足已经渐渐出现萎靡态势。因此国民政府宣布将发行新式货币时,大多数人持欢迎态度。即便是要求老百姓必须把手中贵金属兑换成法币,并且今后的商业活动中禁止使用贵金属交易,大家也没觉得有太多不妥。

  就在老百姓准备把自己手头的金银换成法币的时候,本地新女性报纸上刊登出的一篇匿名文章,却把老百姓吓出了一身冷汗。

  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收兑货币的告示里着重涉及贵金属忽略中交票,结合市面上白银大量外流以及政府强制把中、交两行收为国有的事实,提醒广大父老乡亲,这次发行法币最大目的还是稳定市场收兑银元,并没想过挽救中交票。一旦收兑银元工作完成,中交票可能沦为废纸。

  希望广大父老乡亲妥善保护自身财产,一定要先兑中交票后兑现大洋,在中交票没兑完之前不要交出宝贵的银元。并且要注意中交票与银元的比价,免得在兑换过程中吃亏。

  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国民政府的官方报纸先是义正词严表示政府绝不会占老百姓便宜,承认中交票与银元的比价,之所以没在公文里提及银元,只是为了行文节省。地方报纸不应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扰乱市面,更不该以恶意歪曲国民政府的利国利民之心。

  可是这则消息发布不超过一周,中交票便开始飞速贬值,官方的牌价一日几变,从中交票七元兑现大洋一元迅速贬到中交票二百四十元兑银元一元而且每天承兑有数额上限。只不过天津人腿脚利落,已经把手里的中交票变成法币。

  天津的老少爷们捡了个便宜,自己的财产没受多少损失,外省的一些土财主或是小商贾有的一夜破产,也有的吞烟上吊自尽。当然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怪他们缺乏毁家纾难的伟大情怀,与国民政府毫无关系。

  事后不久几份新冒出来的报纸就开始对新女性口诛笔伐,称这份报纸妖言惑众唯恐天下不乱,女人见识短浅鼠目寸光不足以托付大事。紧接着又挖出重磅新闻,新女性报社社长汤氏,系热河军阀汤某妾生女,以父烟土膏款为资金成立报社,招募女性员工十数人,出入男子聚集之地,依靠性别优势刺探新闻,实乃报界毒虫。

  且汤氏本人在报端鼓吹女性自主,自己却甘为他人妾妇,表里不一廉耻全无,不配为报人。

  一家报纸刊发消息随后便有十几家报纸跟进,口诛笔伐大有将新女性一举摧毁让汤巧珍不变成第二个阮玲玉誓不罢休的尽头。只是随后几家报馆莫名起火,另外几家报纸找不到报童卖报,事情才逐渐平息下去。

  本地一些明眼人私下议论,得出一个公认结果:这次新女性的文章捅到了致命处,让国民政府借发行法币机会侵夺民众财产的计划失败,也怪不得他们如此焦躁。汤巧珍倘若是住在华界又或者不是有一个有力男子保护,只怕想要做阮玲玉尤不可得,只能当史量才。

  从全国角度上这次的新币发行利弊不一,单以天津本地论,老百姓算是在最大可能内减少了自身损失,没被国民政府的计谋所害。这里面固然有汤巧珍的报纸立功,那些乞丐、混混在街谈巷议中散布消息的功劳也不可埋没。

  这些人当然不会无缘无故的行善,何况他们自身的见识也有限,看不破国民政府的陷阱。这些话自然是有明白人借他们的口说与百姓听,至于这个人是谁也不难猜。既能让新女性报纸发生,又有那么多帮会分子奔走的,除了宁立言又有何人?

  只不过国民政府可以发动自己的宣传机构围攻新女性,对宁立言这个人却没什么办法,大家只好集体装傻,只当不知道是谁在和党国唱对台戏。毕竟宁立言正式被任命为英租界警务处华人副处长,以二十出头的年纪成为英租界华捕第一人,放眼全国也堪称独一无二。

  要知上海大亨黄麻皮被迫辞职之前也不过是探长,和宁立言这个副处长级别差了一天一地。随着宁立言第二次开门收徒,本地已经有人在私下议论,天津宁三少一人足以颉颃上海三大亨。

  不管这话是好意还是歹意,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宁立言如今格局已成,于本地已是一方豪强。其第二次收徒收的不再是混混头目、脚行把头,而是各租界巡捕头目、大学生、酒楼、经理以及部分商人,通过这些人入门,便可知宁立言如今的实力及能量。

  即便是眼下主政华北的宋哲元以及其部下二十九军也和宁立言保持往来。西北军出身冯门,虽然后来归附东北军但并不被重用,也没有自己的基本地盘。全军经费紧张。武器装备落后,粮饷弹药无一不缺。

  在接手平、津之后,宋哲元确实准备大展拳脚,把河北经营成西北军的大本营。可是他在本地缺乏根基,手下幕僚虽然有一部分能和本地说上话,但是和士绅及本地有力人士之间总是存在疏离,宁立言这个富商之子加帮会头领正是他拉拢的对象。

  宁立言的宁氏贸易行已经成为西北军的后勤供应处,他为人四海,和西北军的贸易不计利润,销售军需索价比市面略低,自然大受西北军欢迎。虽然碍于身份双方不便直接来往,但是宁氏贸易行外长期有二十九军一个班的士兵警戒,也足以证明彼此关系。这时候谁要是想对宁立言不利,先得问问二十九军是否答应。

  事实上双方的交情还不止于此,在新女性报纸刊登出那篇提醒市民保护个人财产的消息之后,南京方面曾经有过指令,要求天津市府对新女性报纸实施制裁。即便其身在租界不易查封也可以禁止其在华界销售,以免对天津本地秩序造成影响。

  这条命令并未得到执行,相反倒是市府这边给工作人员每人订购了一份新女性。这固然是为了向本地民众示好,自然也有讨好宁立言的意思。

  西北军财力紧张,想要靠钱财收买这么一个有力者并非易事,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这种方法来实现目的。毕竟西北军身上保持着浓厚的刀客风范,有这种江湖手段也不足为奇。

  天津自建卫设城以来,帮门内出过不少强人,影响力也非同一般。主持签署何梅协定的何应钦来天津之后也主动拜师王大同,要个青帮身份。可是身为帮会头领能让手握数万大军的元戎摆出江湖风范折节下交,于帮会之中也算的上前无古人。

  本地黑白两道人士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天津的江湖从群龙无首终于进入了大亨时代。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o.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o.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